通过PAC心理测试,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极具魅力的心理学佳作,由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创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97年,中文版自2020年8月首次出版以来,已累计销售500万册,深受读者喜爱。
本书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蛤蟆先生原本是一个快乐无忧的庄园主,但突然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光彩。在朋友们的关心与劝说下,他鼓起勇气,踏上了心理咨询之旅。
在十次咨询对话中,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一起,逐步揭示了自我状态的三重模型——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苍鹭医生通过耐心的倾听和专业的引导,帮助蛤蟆先生深入探索自己情感世界的面纱,理解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面对自己的脆弱与不安。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PAC自我状态测试》中的PAC理论,来具体阅读这个故事。
在故事的起始部分,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蛤蟆先生的三个性格各异的朋友,分别是獾、河鼠和鼹鼠。
在这三个朋友当中,獾对蛤蟆先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且重大。獾是一个兼具智慧与威严的角色,他常常对蛤蟆先生进行严肃的训斥和悉心的指导。然而,獾的挑剔以及指责却让蛤蟆先生深深地陷入自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
蛤蟆先生面对獾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顺从以及对自我的审判,此时的他无法进行理智的思考,只能条件反射式地向獾不停地道歉。而獾所处的自我状态,正是批判型父母(Critical Parent,CP)的自我状态,与此同时,蛤蟆先生在獾面前,则呈现出适应型小孩(Adapted Child,AC)的自我状态,一方是批评指责,另一方则是顺从道歉。
关于獾的成长环境,书中并未给出过多的介绍,但是我们可以十分确信的是,獾成长于一个家教极为严格的家庭之中,獾继承了来自父母的批判且严格的自我状态。
而蛤蟆先生,同样也是生长在一个家教极为严格的家庭,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一个极其严格的人,并且对蛤蟆先生抱有非常高的期待。与獾存在差异的是,蛤蟆先生主要的自我状态是适应型小孩,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蛤蟆先生陷入痛苦的深渊,进而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至于另外两个角色——河鼠和鼹鼠,我们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和分析,也能够清晰地推断出他们各自的自我状态。
河鼠展现出了关心朋友但稍微有些絮叨的特质,他很有可能处于保育型父母(Nurturing Parent,NP)的自我状态下;
而鼹鼠则是一个体贴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角色,他大概处于自由小孩(Free Child, FC)的自我状态下。
在苍鹭耐心且专业的指导下,蛤蟆先生逐渐找到了成人(Adult,A)的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开始以理智的态度去分析问题,精心地制定计划,认真地进行思考,然后再做出决定,并且对未来也抱有了积极乐观的看法。蛤蟆先生在成人自我状态中清晰地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肯定以及对未来的积极向上态度。
下面,我将会向您详细介绍与上述这些自我状态紧密相关的心理测试——《PAC自我状态测试》。
《PAC自我状态测试》是一种基于PAC理论(即人格结构分析理论)的心理测试工具,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将人的心理状态划分为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arent,简称P)、成人自我状态(Adult,简称A)和儿童自我状态(Child,简称C)。
PAC的5种自我状态:
控制型父母状态(Critical Parent,CP):
- 特点:以权威、优越感和控制欲为标志,倾向于以自己的准则为中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规范、训斥或指导。
- 行为表现:可能采用命令式的口吻进行交流,过于强调规则和纪律,对他人的错误和过失进行严厉批评。
- 心理状态:可能表现出批判的、支配的、操纵的、强势的、侵略的等特征。
养育型父母状态(Nurturing Parent,NP):
- 特点:以滋养、支持、允许、宽容、理解和包容为标志,倾向于照顾和保护他人。
- 行为表现:可能表现出关心、爱护、照顾他人的行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心理状态:可能表现出温和的、体贴的、有同情心的等特征,但也可能过于干涉或唠叨。
成人状态(Adult,A):
- 特点:以客观、理智和成熟为标志,能够基于现实和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和决策。
- 行为表现:注重事实依据,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通常以商量的方式平等地与他人交流。
- 心理状态:可能表现出理性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主次分明的等特征,但也可能显得冷漠或无情。
自由型儿童状态(Free Child,FC):
- 特点:以冲动、欢乐、创造力和自发性为标志,倾向于追求自由和快乐。
- 行为表现:可能表现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性的行为,对外部刺激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
- 心理状态:可能表现出任性的、自我中心的、不负责任的、冲动的、情绪化的等特征。
顺从型儿童状态(Adapted Child,AC):
- 特点:以合作、协调和配合为标志,倾向于顺应他人的期望和需求。
- 行为表现:可能表现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等行为,但也可能过于依赖或缺乏主见。
- 心理状态:可能表现出理解的、合作的、协调的、配合的等特征,但也可能显得委曲求全、依赖的、犹豫不决的。
通过《PAC自我状态测试》,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首先,要客观、冷静地看待测试结果,理解自己在P(父母)、A(成人)、C(儿童)三种自我状态上的得分和倾向。每种状态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接纳自己的测试结果,是调整自己的第一步。
针对高分状态进行调整:
控制型父母状态(CP)高分:
- 反思:思考自己是否过于强调规则和纪律,对他人的错误和过失进行严厉批评。
- 调整:尝试以更温和、包容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养育型父母状态(NP)高分:
- 反思:思考自己是否过于干涉或唠叨,是否给予他人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 调整:学会放手,让他人承担更多的责任,鼓励他人独立解决问题。
成人状态(A)高分:
- 反思:思考自己是否过于理智和冷漠,缺乏情感表达。
- 调整:在保持理性和客观的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感。
自由型儿童状态(FC)高分:
- 反思:思考自己是否过于冲动和情绪化,缺乏自律和责任感。
- 调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律和责任感,以更成熟的方式面对生活。
顺从型儿童状态(AC)高分:
- 反思:思考自己是否过于依赖和缺乏主见,是否过于在意他人的期望和评价。
- 调整:增强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如果您在调整自己时遇到困难,或者测试结果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您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