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AAS成人依恋类型测试

心理量表
拾棠心理测试

成人依恋类型测试(AAS)是一种基于心理学依恋理论的评估工具,旨在测量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和行为模式。

该测试基于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框架,通过量化个体在亲近、依赖和焦虑三个维度上的感受,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安全型、先占型(焦虑型)、拒绝型(回避型)和恐惧型四种类型。

作为成人依恋研究的重要测量工具,AAS量表不仅为理解亲密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心理干预和关系辅导提供了实用参考。

成人依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成人依恋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开创性工作。

鲍尔比通过观察婴儿与父母分离时的极端反应,如哭喊、紧抓不放等,提出了依恋的本质具有生物进化意义,而非仅仅是婴儿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一理论突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鲍尔比在1969年、1973年和1980年先后发表的"依恋三部曲"系统阐述了依恋的本质、机制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成为依恋研究的理论基石。

成人依恋研究的正式开端源于1987年,当时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发表了《浪漫的爱可以看做是依恋过程》,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从儿童扩展至成人领域,提出了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成人依恋类型。这一理论框架为成人依恋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向。1990年,Collins和Read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开发了成人依恋等级量表(AAS),并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该量表经过多次跨文化验证和本土化调整,目前已成为评估成人依恋的重要工具,尤其在亲密关系和伴侣关系评估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已从传统的类型分类(非连续变量)转向更灵活的维度(连续变量)视角,认为依恋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不可改变。这一观点得到多项研究支持,如Feeney等人(2003)发现为人父母的经历会改变依恋模式,Kirkpatrick和Hazan(1994)指出关系破裂也会引发依恋类型的转变。这种理论视角的转变使AAS量表的应用更加灵活,能够更全面地捕捉依恋的动态变化特征。

AAS量表的结构与条目解析

AAS量表经过多次修订,目前采用的是1996年Collins修订的版本,包含18个条目,分为三个维度:亲近、依赖和焦虑。每个维度有6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法(1=完全不符合,2=较不符合,3=不能确定,4=较符合,5=完全符合),部分条目需要反向计分处理。

亲近分量表主要评估个体对接近和亲密关系的接受程度,具体条目包括:

  • 我发现与人亲近比较容易

  • 我不在乎别人太亲近我

  • 和别人亲近使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 我对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很舒服

  • 当有人在情感上太亲近我时,我感到不舒服

  • 情侣想要我在情感上更亲近一些,这常使我感到不舒服

依赖分量表测量个体在需要帮助时依赖他人的意愿和能力,具体条目包括:

  • 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

  • 能依赖别人让我感到很舒服

  • 我发现当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会帮我

  • 我知道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总有人会帮我

  • 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信赖别人

  • 我不能肯定,在我需要时,总找得到可以依赖的人

焦虑分量表反映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安全感和担忧,具体条目包括:

  • 我时常担心情侣并不真心爱我

  • 我发现别人并不愿像我希望的那样亲近我

  • 我时常担心情侣不想和我在一起

  • 当我对别人表达我的情感时,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感觉会不一样

  • 我时常怀疑情侣是否真正关心我

  • 我想与人亲近,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在计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反向计分条目:2、7、8、13、16、17、18题。这些条目采用负面表述,需要将原始得分转换为反向分数(如原5分变为1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这种设计使量表能够全面捕捉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尤其是对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测量更为准确。

AAS量表的计分方式与依恋类型划分

AAS量表的计分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 首先,对所有条目进行评分,其中反向计分条目(2、7、8、13、16、17、18)需要将原始得分转换为反向分数。

  • 其次,计算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亲近分量表平均分、依赖分量表平均分和焦虑分量表平均分。

  • 最后,将亲近和依赖两个分量表的总分相加,除以12得出"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均分,作为判断依恋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依恋类型的划分标准基于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均分和焦虑维度均分,具体如下:

  • 安全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 先占型(焦虑型):亲近依赖均分>3,但焦虑均分>3

  • 拒绝型(回避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 恐惧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这一分类方式反映了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矛盾:对亲近和依赖的渴望程度与对关系中不安全的担忧程度之间的平衡。

安全型依恋者能够平衡这两者,既渴望亲密关系又不担心被抛弃;而先占型依恋者虽然渴望亲密,但过度担忧关系中的不安全;拒绝型依恋者则对亲密关系缺乏兴趣,且不担忧关系中的不安全;恐惧型依恋者既渴望亲密又极度担忧不安全,表现出矛盾的行为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版AAS在本土化过程中进行了调整。例如,吴薇莉(1996)曾按照三维度计分方式检验AAS在中国样本中的适用性,但后续研究发现,将"亲近感到不适"和"依赖感到不适"合并为"依恋回避"维度更为合理,而"依恋焦虑"维度则保持不变  。这种调整使量表更符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测试的应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AAS量表作为成人依恋研究的重要工具,其应用场景广泛且实用。在心理学研究领域,AAS常与ECR(亲密关系经历量表)、RQ(关系调查问卷)等量表进行信效度对比,为成人依恋的测量提供多角度的验证。研究显示,AAS亲近、依赖分量表与RQ的安全型、倾注型相关显著,而AAS焦虑分量表与RQ的轻视型、害怕型相关显著,这种相关性验证了量表在测量成人依恋方面的有效性。

在临床应用方面,AAS量表被用于评估依恋类型与心理问题的关联。例如,研究发现焦虑型依恋与进食障碍、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通过识别个体的依恋类型,临床工作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帮助个体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模式。在伴侣关系辅导中,AAS量表有助于识别关系中的潜在问题,如过度依赖或过度回避亲密等行为模式,为关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在教育和职业发展领域,AAS量表可用于评估大学生或职场人士的人际关系能力,预测其在团队合作、领导力发展等方面的潜力。例如,安全型依恋者通常更善于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而恐惧型依恋者则可能在团队协作中表现出矛盾行为。

在使用AAS量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时效性:测试结果具有一定时效性,随着个体经历的变化,依恋类型可能也会改变。因此,测试结果的有效期建议不超过6个月,如需重新评估应重新测试。

  • 文化适应性:AAS量表需经过本土化修订才能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例如,中文版AAS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语言差异和文化特异性,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专业指导: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测试和解读,以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测试结果应综合考虑个体的实际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避免简单标签化。

  • 动态视角:依恋类型并非一成不变,可能随年龄增长、重大生活事件(如恋爱关系、创伤经历)或心理干预而改变。因此,在解读测试结果时应保持动态视角,关注个体的成长潜力。

AAS测试结果的解读与应用价值

AAS测试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

安全型依恋者在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得分较高(>3),且焦虑维度得分较低(<3),通常表现为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联系,能够与伴侣建立健康、平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稳定性。这类人在关系中感到安全,对伴侣产生信任感,更倾向于维护社会正义和合作,是理想的人际关系模式。

先占型(焦虑型)依恋者在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得分较高(>3),但焦虑维度得分也较高(>3),表现为对人际关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对伴侣持怀疑、猜测的态度,容易产生嫉妒情绪。这类人在关系中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频繁试探伴侣等行为,需要通过增强自我安全感和信任感来改善关系质量。

拒绝型(回避型)依恋者在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得分较低(<3),且焦虑维度得分也较低(<3),表现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兴趣,冷漠而独立,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这类人往往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需要通过逐步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来改善人际关系。

恐惧型依恋者在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得分较低(<3),但焦虑维度得分较高(>3),表现为既担心遭人拒绝又极度渴望亲密关系的矛盾心理,难以完全相信别人和自己。这类人在关系中可能表现出"进退两难"的行为模式,需要通过专业心理干预来缓解焦虑和增强信任感。

AAS测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自我认知提升:通过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个体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善。

  • 关系辅导指导:在伴侣关系辅导中,AAS测试结果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识别关系中的潜在问题,如过度依赖或过度回避亲密等行为模式,为关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 心理健康干预:识别不安全依恋类型(如焦虑型、恐惧型)有助于早期发现相关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状、社交恐惧等,并为心理干预提供方向 。

值得注意的是,依恋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重大生活事件或心理干预,个体的依恋类型可能发生积极变化。例如,进入稳定的浪漫关系通常与依恋焦虑的降低相关,而为人父母的经历也可能促使依恋模式向更安全的方向转变。因此,在解读测试结果时,应关注个体的动态发展,而非将其视为固定不变的人格特征。

AAS量表与其他依恋测量工具的比较

AAS量表与其他成人依恋测量工具相比具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某些局限性。与ECR(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相比,AAS量表提供了更细致的测量维度,不仅包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还单独测量了亲近和依赖的接受程度,使结果解读更为全面。ECR量表由Brennan等人开发,采用7级评分,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18个题目。

与RQ(关系调查问卷)相比,AAS量表更注重个体对情感关系的感受程度,而RQ则通过四个类型(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害怕型)直接评估依恋类型。RQ量表还提供了"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的计算方法,前者为(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害怕型),后者为(安全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个体的依恋工作模式。

在中文版本的适用性方面,多项研究验证了AAS量表的信效度。例如,杜江红等人(2015)对AAS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的修订研究显示,修订后的AAS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共13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因子载荷在0.42~0.75之间,两个因素共可解释总体变异的45.2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张建阁等人(2017)对中文版积极老龄量表(AAS)的信效度检验也表明,修订后的AA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评估。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经过适当修订后,能够有效测量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依恋特征,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同时,与ECR、RQ等量表的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依恋类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AAS测试的局限性

尽管AAS量表在成人依恋测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量表的维度结构可能因文化背景而异。例如,中文版AAS在本土化过程中将原本的三个维度(亲近、依赖、焦虑)合并为两个维度(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亲密关系的特殊认知和态度  。这种差异提示我们在跨文化比较时需谨慎,避免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框架。

其次,量表的自我报告性质可能导致社会赞许性偏差。测试对象可能倾向于选择符合社会期望的回答,而非真实反映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因此,测试结果应结合其他评估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进行综合判断,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最后,依恋类型的稳定性问题仍存在争议。虽然传统理论认为依恋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依恋类型可能随年龄增长、重大生活事件或心理干预而改变。例如,为人父母的经历、恋爱关系的建立或破裂、创伤性事件等都可能影响个体的依恋类型。因此,AAS测试结果应被视为个体在特定时间点的依恋状态,而非终身不变的人格特征。


总之,AAS成人依恋类型测试作为一种科学评估工具,不仅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也为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结合文化背景、个体经历和动态发展视角,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解读测试结果,为改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提供科学指导。



如果你希望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测试:

访问拾棠心理测试网站链接(https://www.xpsy.cc/testing/aas.html),注册账号后即可开始测试。

小贴士:若选择拾棠心理测试,基础报告免费;如需深度分析,可付费获取详细扩展报告。